不同地區的新高考選科不一樣嗎
成績最大化原則。選科時都是考慮哪科能爭取較高分數才最終選擇,以保證高考成績優勢。目前全國各省報考均都基于平行志愿投檔規則,無論具體實施是投檔到高校還是投檔到高校的具體專業中,平行志愿都是以“分數優先”的方式進行的。優先以成績高低來決定檢索投檔順序。所以,分數高勢必帶來投檔順序上的優勢。
高校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中確定。高校各專業根據需要從中指定1科、2科、3科或“不提科目要求”。高校指定1門科目的,考生必須選考該科目方可報考;高校指定 2科或3科要求均需選考的,考生均需選考方可報考;高校指定 2科或3科要求選考其中一門的,考生選考其中一門即可報考;高校指定“不提科目要求”的,考生選考任意3科均可報考該專業。
大學不同專業對選考科目要求都不相同,各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是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對學生學習要求自主確定的。因培養要求不同,相同專業在不同高校可能會有不同選考要求。
新高考選科注意什么
影響高考選科的因素很多,選科組合的專業覆蓋率只是其中之一,還得看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風格、專業傾向、職業傾向以及學科競爭力等諸多因素,換言之,學生選科前要考慮“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我大學想學什么”“我以后想做什么”“我什么比別人學得好”等問題。一些學生如果僅僅因為選科組合的覆蓋率高而放棄適合自己的文科,就有可能陷入不愛學、學不好、分不高的困境,最終同樣會在報考大學時因為總分不夠而受限。
專業覆蓋率選科物理。單從覆蓋率來看,確實物理專業覆蓋率高,但也要考慮實際學習難度與選考人數,物理科目學習難度較大,專業覆蓋率較高,很多不擅長理科的考生為了拓寬專業的范圍,選擇了物理加兩文的組合,因為學科之間的關聯度不大,綜合學習上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同時選擇的考生相對較多,而且也是很多學霸的首選,競爭壓力就更大了。
新高考選科,由于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有限,學校并不會完全開設12種選科組合的班級,比如有的學校會不開設“歷史+生物+化學”組合,有的學校會不開設“物理+思想政治+化學”組合等,大家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
歷史類選科組合專業覆蓋率
1.史化地選科
專業覆蓋率:50.71%
科目關聯度:這一組合在科目上沒有太大的割裂,知識點注重記憶和理解。
科目學習難度:此選科組合適合記憶力較好、文字表達能力強的考生,學習難度不大。
競爭壓力:學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維跨度大,競爭非常激烈,地理要和學物理的過招,化學、生物要和學物理的比拼,選擇該組合的人要慎重。
2.史化生選科
專業覆蓋率:50.25%
科目關聯度:化學生物屬于理科專業但是也需要一定的記憶力,歷史則側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考生做此選擇應該是十分不擅長物理,但是對化學生物有一定的興趣,科目的學習上有一定的關聯度。
學習難度:該選科組合學習難度不大,考生可以取得不錯的分數,但是在專業的競爭上不占優勢。
競爭壓力:選擇這一組合的考生一般為成績不是很好的考生,文理分化嚴重,選擇此組合的考生人數不多。
3.史生地選科
專業覆蓋率:49.86%
科目關聯度:生物也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偏記憶的知識很多,這一組合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關聯性。
科目學習難度:這一組合的知識沒有太大的開放性,以擅長記憶為主,學習難度不大,但是也因人而異。
競爭壓力:“歷史+地理+生物”這個選科組合適合物理不擅長、政治不喜歡,或擅長以記憶為主,動手能力強,文字表達好的學生,學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維跨度大,競爭非常激烈。
新高考選科為什么不一樣
教育發展目標:不同地區對于教育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可能存在差異。一些地區可能更加注重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因此選科政策可能更加注重培養多樣化的能力和特長。而另一些地區可能更注重特定領域或行業的人才培養,因此選科政策可能更側重于相關學科的選擇。
人才需求與地方經濟: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和人才需求有所差異。不同地區對于不同學科人才的需求也會存在差異,因此選科政策可能會根據地方經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調整,鼓勵學生選擇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以滿足地方人才需求。
教育資源與專業特色: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和專業特色也會導致選科政策的差異。一些地區可能具有特定的專業特色,如科技創新、藝術、文化傳承等,因此選科政策可能會鼓勵學生選擇與該地區專業特色相匹配的學科。
教育改革進程:不同地區的教育改革進程和實施情況也會影響選科政策的不同。在新高考改革過程中,各地區可能根據自身教育改革需求和進度,進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選科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