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高考政治考前復習22
今年的高考政治試題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對教學和復習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2018全國高考政治考前復習,僅供參考!
全國高考政治考前復習知識點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1)不同步性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① 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 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③ 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①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② 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的實現方式
①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② 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2)特點及解決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3)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原理)
(1)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3)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方法論)
(1)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六、人生價值
1.價值和價值觀
(1)價值的基本含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2)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2)價值觀作用的表現
①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② 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七、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本含義
(2)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特征的內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2)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的意義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社會歷史性,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判斷和價值選擇。
4.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1)價值沖突
① 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② 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
(2)評價標準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3)正確處理個人與人民群眾間的利益關系。
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八、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價值的實現方式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① 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
② 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③ 積極投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3)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
①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②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③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一方面,每個人用自己勞動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社會和他人需要(社會價值)。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自我價值)。
(3)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4)對人的價值的評價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類型一 社會發展的規律
1.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因此材料必須是關于社會方面的,而不是自然界的。當材料體現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出臺了某些新政策、新計劃、新規劃或者社會出現了某些新思想、新詞語等問題時則可以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知識來回答。
2. 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國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
3. 如果要求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知識回答問題,可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方式(改革)的知識來回答。如果要求運用社會基本規律的內容來回答問題,除了以上知識以外,還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全國高考政治考前復習題目及參考答案
【典例1】(2015年課標卷Ⅰ16)黨的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唯物史觀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
②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③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由自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
④我國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由不適應走向適應的標志
A. ②④ B.①③ C. 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法治國”屬于上層建筑領域內的變革,其直接影響是適合經濟基礎的變化,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中的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①②符合題目要求;我國對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早已進入自覺的狀態,③表述錯誤;從總體來說,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相適應的,④中的“由不適應走向適應”說法不正確,排除;故本題答案選A。
【名師點睛】本題以依法治國為背景,考查唯物史觀的有關知識。解答時把握關鍵詞“法”,這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其調整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表現,遵循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解答此類試題要分清是上層建筑的調整,還是生產關系的調整,從而得出到底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還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同時要正確理解我國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遷移訓練】
1.精準扶貧包含精神扶貧的命題。在政策引入和產業扶持的同時,扶貧干部和基層干部還應充分利用鄉規民約引導鄉風民俗,抵制陋俗惡習。精神扶貧的依據是
A.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B.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C.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D. 生產方式變革決定社會形態更替
【答案】B
【點睛】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是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思想上層建筑是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上層建筑不包括經濟方面的內容。
2.2016年9月26日,中央軍委主席在視察火箭軍機關時說,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適應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需要而成立。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軍的成立( )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
表明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對抗性的
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
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A.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生活與哲學的相關知識。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故錯誤;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故錯誤;火箭軍適應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需要而成立,體現了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故正確;火箭軍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體現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故正確。故本題選D。
1. 重要提示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民生問題,無論是抗災救災,還是體察民情、民意,問計于民,密切聯系群眾或是解決人民大眾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機制問題等都彰顯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情懷。凡涉及為了人民群眾利益(關注民生)問題的都要使用該原理觀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們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立場上。
2016年全國高考江蘇卷32)0.015 ~0.04毫米,這是90后銑工張志坤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控銑項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張志坤這樣的人還是鳳毛麟角。今天,我們呼喚工匠精神,呼喚的不僅是一個個技藝超群的職業英雄,更是一群愛崗敬業、創新創業的廣大職工和基層群眾。這是因為
A.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 B.勞動群眾是我國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C.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方法 D.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答案】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中要注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指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在質上,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眾是大多數,其主要的,穩定的成分是廣大勞動群眾。
【遷移訓練】
1.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
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進一步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這表明
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我們最高的價值追求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群眾意愿是我們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A.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2.《人民日報》2017年元旦獻詞指出,我們追求改革的“過程自覺”,久久為功解決長期存在的難題;也講究改革的“落地效益”,讓改革的尺寸之功都能凝結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從唯物史觀看,這是基于
改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能推動社會進步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能使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A.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選項表述錯誤,改革是為了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選項表述錯誤,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根據題意,從唯物史觀看,這是基于改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能推動社會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故入選。選B。
1.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
2
3. 人的價值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和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4. 理解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簡稱“貢獻”。材料中主要體現為先進人物的英雄行為和成績。
自我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簡稱“索取”。材料中主要體現為黨和國家對先進人物的表揚的嘉獎。
2016年全國高考全國1卷39)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棟梁。
近年來,有的人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顛覆英雄、歪曲歷史、消解崇高。如胡謅“黃繼光堵槍眼不合情理”“‘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董存瑞炸碉堡為虛構”等。凡此種種混淆是非的謠言借助網絡等傳媒隨意傳播,一些網民盲目更風、隨手轉發。這種抹黑英雄形象的謠傳引起了一些人歷史認知混亂和價值觀迷失。
還原歷史、守護英雄、捍衛崇高,就是守護良知、正義和精神家園。戰場上多次負傷的志愿軍老戰士李繼德動情地說“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當年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云始終一動不動”。董存瑞的生前戰友鄭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護之下……
(1)結合材料,運用價值觀的知識,對否認英雄的錯誤言論加以批駁。(12分)
【答案】
(1)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只有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評價。受錯誤價值觀驅動,否認英雄的言論歪曲了歷史,遮蔽了真相,導致人們思想的混亂。只有尊重歷史,堅持真理,樹立和弘揚正確價值觀,才能抵制否認英雄的謠言,消除其影響。
【名師點睛】
做哲學主觀題一定要仔細的審范圍,看看是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還是歷史唯物主義,若范圍定位錯誤,就一分不得了。而如果范圍定位沒有問題,只要原理方法論熟悉,一般都能得到高分。
做文化的題目,要根據設問和材料來定知識點,還要分清是哪一種題型,是原因類、措施類、體現類等。
開放性的題目,一要審清題目要求,不能隨便發揮,二是要用政治術語,要結合知識點,要條理清晰,言之成理。
【遷移訓練】
1.漢字簡化是漢字千百年來發展演變的結果,符合文字的發展規律,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近年來,有關繁體字和簡化字孰優孰劣問題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不斷有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從價值觀的角度,對漢字簡化爭論不絕于耳的原因是( )
人的認識會受主體與客體因素影響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人而異
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評價就不同
社會實踐水平會限制人們的認識水平
A.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2.90后,是逐步脫離了集體意識,而以自我為軸心,成長于消費主義和互聯網的新一代個體,是中國歷史上自我意識感知最為強烈的一群年輕人。迄今為止,關于90后的討論,往往聚焦到一個詞“自我”。材料表明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標準具有不確定性
A.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