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國高考題
近兩年,高考主觀題的命題形式正在悄然之中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歷史習作(史論性小論文)已成為命題的熱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歷史全國高考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全國高考題
第I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題,計48分 )
1、祖先崇拜從遠古時代起就一直是中國宗教獨有的重要特征,對一個人的姓十分重視與這一點有密切的聯系。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樣,位于個人名字之后。中國人的祖先崇拜( )
A.推動了宗教的產生
B.強化了家庭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結果
D.調和了貴族在爵位繼承上的矛盾
2、有學者認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中央集權的“大廈”。右圖中空格應填寫的制度為( )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科舉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3、“家國同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重要特征,下圖是某學者繪制的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圖,同構效應正好刻畫了宗法家族是國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斷畫橫線處在內容是 ( )
A.科舉制度 地主經濟 B.專制皇權 商品經濟
C.官僚政治 地主經濟 D.封建割據 商品經濟
4、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是以一個否定另一個,螺旋式的發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確立了封建大一統,那么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吞并就是對夏商西周體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第一個正一反一合階段。而隋唐、宋、元又構成了第三個正一反一合階段。元代的行省制相當于其中的“合”。據此理論可以得出行省制( )
A.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有機結合
B.主要著眼于加強中央集權
C.鞏固了元朝的統治、擴大了疆域
D.是對秦以來郡縣制的否定
5、羅馬法規定“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的,該動物的所有人應對受害人給予賠償。有人從非洲帶回來一只二條腳的鴕鳥,致他人受到了損害,被害人便將鴕鳥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損害賠償,引起爭議。原因是,羅馬法只規定了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而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否承擔賠償貴任?”羅馬法學家認為:“鴕鳥的所有人應承擔責任。”羅馬法學家得出結論是依靠( )
A.有罪推定 B.法律條文 C.法學家權威 D.類推解釋
6、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說:“在美國,多數雖然經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氣,但還沒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備手段。……多數雖然越來越專制,但沒有給中央政府增加特權,而一直把一切大權留給自己。”這反映出美國( )
A.名為民主共和,實為專制暴政 B.實行代議制,防止多數人的暴政
C.實行聯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獨立性 D.采取三權分立,防止總統專制獨裁
7、錢乘旦教授認為“法國大革命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后近百年中法國一直處于革命與復辟的輪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國模式突然發生轉折,由對抗轉為妥協,此后法國就確立起議會制度,不再發生革命了。”這段闡述中凸顯了( )
A. 資產階級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權
B. 各政治派別認同了憲法的價值
C. 經濟發展直接導致政權突變
D. 革命的風暴到此結束
8、19世紀60年代,漢族地主官僚為核心的清朝統治集團發起洋務運動,史稱“同光中興”;1898年力主變法的光緒帝被囚,百日維新流產;1911年“皇族內閣”的誕生導致清廷漢官離心,空前孤立。這一過程主要體現了( )
A.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曲折
B.統治者對西學的認識逐步加深
C.地主階級阻礙近代化進程
D.權力結構變動影響近代化進程
9、學者認為:甲午中日戰爭,無論從“技術”視覺,還是從“制度史”視覺,都不難發現這是一場不對稱的前現代對現代的戰爭,也是一場注定必輸的戰爭。作為一個不能實現全方位現代化的國家,其“前現代化”的主要成果是( )
A.經濟發展近代化 B.政治制度近代化
C.工業技術近代化 D.軍事技術近代化
10、毛澤東曾說:“大革命失敗以后,官逼民反,共產黨被‘逼上梁山’,那個時期我們不大講孫中山,不把孫中山丟開自己就站不起來,如同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一樣。”毛澤東的這段話反映了( ):]
A.三民主義的內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義與中共的革命目標不符
C.國共兩黨的革命領導權之爭
D.中共更加重視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11、有史學家認為,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國民革命運動接連發生,層次分明地連在一起,形成一場“總運動”。這場“總運動”的發生說明中國社會( )
A.近代文化轉型成功 B.民眾日趨覺醒
C.反對專制成為時代主題 D.制度、文化漸次轉型
12、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曾明確指出:“美國的責任是幫助每一個國家獲得最基本的發展,而是不是只幫助與美國結盟的國家。……所以現在該是轉向印度這樣的不結盟國家的時候了”“如果我們只是將與欠發達國家的友誼建立在軍事聯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會使那些國家更加靠近極權主義,并會增加地區戰爭的可能性”。材料表明美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 )
A.出于美蘇“冷戰”對抗的需要
B.幫助世界上所有國家發展經濟
C.幫助發展中國家打擊基地組織
D.拉攏印度與中國展開對抗
13、大衛科茲寫道:“我們已經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黨國精英就把自己變成資本家了,到1989年,這一現象已是遍地開花了。不是因為國家社會主義體制終結,黨國精英才拋棄舊體制。真正的事實與之相反:是由于黨國精英拋棄了舊體制,舊體制才終結。”由此可見蘇聯解體的原因是 ( )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 B.社會階層的逐漸分化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社會主義觀念的扭曲
14、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國世界》中指出:“蘇聯解體了。對美國而言,這是個災難!我知道沒人這么說,他們只是說這對美國而言是個巨大的勝利,但它確實是個災難。”文中“災難”的含義主要是指( )
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B.俄羅斯與美國分庭抗禮
C.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D.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15、下圖是宋學海2005年發表的漫畫《這雨怎么越下越大》,對這一漫畫解讀正確的是 ( )
①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②亞洲各國與日本缺乏政治互信 ③日本對歷史問題沒有正確反省 ④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在談到中國古代某一制度時,《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確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現類似于漢朝的土地兼并。這項制度根據土地的貧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將土地分配給個人及其家庭。”據此可以推斷出這一制度 ( )
A.自曹魏開始實行至唐朝廢止
B.從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全國的田地進行了平均分配
D.反映了封建國家與大地主之間的矛盾
17、晉商和徽商憑借高人一籌的生意手腕、運籌帷幄的權略謀術獲得了生意場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財富,使之在商界風光無限。但有學者卻對其作了如下評價:(它們)雖然對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一些條件,但遺憾的是卻無法走向資本主義,它們就像生長于牛糞之上的幼苗,不管長勢如何誘人,當滔天的洪水奔襲而來時,必然隨著牛糞一起消失在歷史的洪波之中,主要原因是( )
A. 沒有根植于生產領域 B.活動得不到官府支
C.商業經營觀念落后 D. 發展規模受到限制
18、布羅代爾在《文明史綱》中指出:“我們所說的‘工業文明’正處于合成一個能夠容納世界整體的共同文明的過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經、正在或將要受到它的沖擊。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終將采納相同的技術……我們在長時期內仍然將面對事實上非常不同的各種文明。” 羅代爾強調的是( )
A.不同文明在發展中不斷相互吸收、融合
B.工業文明正在以其獨特優勢席卷世界
C. 文明在走向統一的過程中呈多元狀態
D. 不同文明在發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19、如圖是近代中國四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洋務企業、民族企業、外資企業之間的關系示意圖。圖中序號依次對應的是( )
A.自然經濟 民族企業 洋務企業 外資企業
B.自然經濟 外資企業 洋務企業 民族企業
C.外資企業 洋務企業 自然經濟 民族企業
D.民族企業 外資企業 洋務企業 自然經濟
20、為適應不同歷史階段的需求,中國共產黨在1931、1942、1950、1953年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結合歷史背景可知,1950年的土地政策是( )
A.依靠貧雇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保障農民及地主的地權、財權、政權
C.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
D.把……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
21、1970 年,毛澤東提出中央各部門要實行“虛君共和”,“中國很統一,但經濟發展慢,歐洲不統一,但經濟發展快。還是虛君共和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把調整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作為重點
B.主張擴大地方政府和企業自主權
C.跳出了一放就亂和一統就死的怪圈
D.強化統一領導和中央集權的原則
22、曾被列寧評價為“黨的最可貴的和最大的理論家”布哈林認為,它“并不只適應于內戰的某個發展階段,而是萬能的、普遍適用的、也就是勝利了的無產階級經濟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這種認識( )
A.是對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的反思
B.客觀評價了新經濟體制
C.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肯定
D.推動了新經濟政策實行
23、羅斯福新政時期某藝術家的歌曲唱到:“這樣的一天總會到來:USA再加上一個S,變成美利堅蘇維埃。土地歸農民所有,工人是工廠的主人,我們掌握了大權,USA變成USSA。”歌曲反映出當時( )
A.美國放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國人對新政的本質認識不清
C.新政從根本上改變了工人的處境
D.新政的實施緩解了美國的階級矛盾
24、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前所長萊斯特·布朗曾撰文指出中國生態環境如土地、水資源、農藥、化肥、能源、大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渲染其危及日、韓等鄰國。文章發表后,西方一些國家中就掀起了“中國生態環境威脅論”浪潮,該浪潮時至今日仍然存在。此論調實質上反映了( )
A. 西方國家害怕中國的和平崛起 B. 中國的環境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C. 西方國家固守傳統的意識形態 D. 中國崛起威脅發達國家的利益
第Ⅱ卷
二.材料題(共3題,其中25題25分,26題12分,27題15分)
25、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預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開自己的財產狀況,但在封建社會為何無從推廣,阻力究竟來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進行糾察,唐、宋都相繼沿襲,但“財產與收入不符”如何懲處,則帶有很大的個人好惡和隨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員的財產公開方式》
材料二 英國是最早對官員財產公示進行立法的國家,1883年,議會通過《凈化選舉,防止腐敗法》。……1978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政府官員行為道德法》,1989年,又修訂為《道德改革法》。它規定: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聯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如實填寫財產,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總審計長負責審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會被治罪。財產報告向全社會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查閱。
——劉植榮《外國公務員如何公示財產》
材料三 1948年8月,國民黨高層會議在廬山召開,蔣經國提出“公示高官國外財產”的建議,蔣介石不敢同意。 ——蘇州生《評蔣介石父子“官員財產公示”之爭》
(1)你認為中國封建社會財產公示制度無從推廣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據材料一指出封建統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能率先對官員財產公示進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美國財產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14分)
(3)結合時代背景,指出蔣經國提出官員財產公示的目的。蔣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6、(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是“漸進”的,而中國的發展有自己的邏輯。……中國很長的歷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與小農自主生產相結合。這種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農業以外的新嘗試……并迅速滋長貪官污吏,導致農民起義……。新中國的發展則不同,它根據自己的歷史和經驗,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借鑒“蘇聯模式”,設計了計劃經濟體制。經二十多年的計劃經濟實踐后,又轉而進行“面向市場”、建立全面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國30年的經歷走過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材料二 16~18世紀的西方各國不謀而合地選擇了重商主義道路,迅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和體制制度轉型,先后成為世界強國。重商主義具有國家干預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軍事擴張主義、殖民主義、鼓勵人口增長等政策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自當代經濟學家何正斌的《300年經濟學與30年中國經濟發展》
請回答:
(1) 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西方經濟發展“漸進”的基本路徑。(2分)
(2)就經濟而言,材料一中所說“中央集中行政管理與小農自主生產相結合”存在哪些負面作用?請結合明清時期的有關史實予以說明。(4分)
(3)建國初期我國借鑒蘇聯模式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有何弊端?從中可以得到哪些經驗教訓?(6分)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921年10月14日,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說:“不能直接憑熱情,而要借助于偉大革命所產生的熱情,靠個人利益,靠同個人利益的結合,靠經濟核算,在這個小農國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橋梁,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否則你們就不能到達共產主義,否則你們就不能把千百萬人引導到共產主義。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革命發展的客觀進程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鄧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摘自肖楓《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依據兩國的具體實踐,評述材料中兩位領導人的共同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符合邏輯。)
歷史全國高考題答案
1—5 BCCAD 6—10 CBDDD 11—15 BADDB
16—20 DACBA 21—24 BCBC
25、(1)阻力:皇親國戚、權臣貪官。 制度:監察制度。(4分)
原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人治色彩濃厚,監察和處罰體現君主個人意志。(2分)
(2)前提:英國19世紀議會的改革和責任內閣制的最終確立,代議制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4分)
原因:1787年憲法提供了有力的憲法保障;兩黨制下政黨相互制衡;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官員自上而下帶頭執行;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監督執行;民眾積極參與監督。(寫出五點即可)(10分)
(3)目的:為挽救國民黨因解放戰爭不利局面和政治腐敗引發的統治危機。(2分)
原因:財產公示會觸及國民黨官僚集團的利益。(3分)
26、(1) 基本路徑:西方經歷了重商主義、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完善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制度環境五個發展階段。(2分)
(2) 明清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對外交流,造成中國落后挨打。(4分)
(3) 弊端: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浪費資源,挫傷了企業和生產者的積極性。(4分)
經驗教訓:必須從國情出發,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堅持對外開放。(2分)
27、評分說明:概括出兩位領導人的共同觀點。
能依據當時兩國的具體實踐正確論證該觀點。
示例:觀點:都認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重視勞動者個人物質利益,正確處理好革命精神與個人物質利益的關系。(5分)
論證:兩位領導人在強調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的同時,更突出強調了重視勞動者個人物質利益的重要性。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同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納稅后剩余的糧食由農民自己支配,糧食稅的數額大大低于余糧征集制;中國在農村實行以包產到戶為主要特征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自主權。兩者都充分考慮了農民的個人物質利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10分)(若用其他具體事例進行論證說明亦可得分。)
猜你感興趣:
1.歷年全國卷歷史高考題
2.歷年歷史高考題全國卷
3.歷史高考題全國卷
4.2017歷史高考題全國卷
5.2017全國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