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國卷高考歷史題
隨著考試評價改革的發展,歷史高考卷測試的技能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考試難度不斷增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2017全國卷高考歷史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2017全國卷高考歷史題
第I卷(選擇題共48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戰國時,趙國鑄造了大量的樣式多樣的青銅貨幣,其中布幣是最主要的貨幣形式;還有為適應與燕齊交界地區的商業交往而鑄的刀幣,以及受秦國影響鑄造時間較晚的圜錢。這反映了當時趙國
A.手工業技術很發達 B.具有工商立國思想
C. 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積極開展商貿活動
2. 在中國古代,每當王朝鼎革之時,皇帝對皇族成員的信任或依賴常常會超過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員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輔政或者鎮守地方并掌握實權。這反映了古代中國
A.官僚政治易形成對皇權的威脅 B.血緣關系是維系政權的重要手段
C.貴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D.宗法制成為王朝延續的政策保障
3.秦朝“額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對關乎國計民生的工商業實行壟斷經營。漢初,“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任民經營鹽鐵,形成官府與私人均可經營的局面。漢初政策的變化
A. 是立足改善中央與地方關系 B.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
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屬于社會財富再分配
4. 陳恕(宋代)為三司使時,“將立茶法,召茶商數十人,俾各條利害”。熙寧年間,“其議財也,則商估市井屠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這些做法反映當時
A.仰商政策趨于廢弛 B.主要稅源發生變化
C. 政府決策關注民意 D.社會等級秩序弱化
5.明清兩代,先進地區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區傳播,稻麥間作和雙季稻的種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產品種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的顯著發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當時農業發展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A.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B.傳統經濟結構改變
C. 農業生產力的革新 D. 新的生產關系萌芽
6.郁達夫說:“無論是政界大員王揖唐、封建軍閥陳炯明,還是高等小學的小學生,無不大一談‘主義’,甚全久別重逢的母子閑來話的家常里也含有‘主義’的內容。”這種現象表明
A.中國社會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B.社會各階層民眾認同三民主義
C.馬克思主義傳播已有語境基礎 D.儒家的主流思想畢位仍然存在
7. 學者費正清曾斷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體是覆蓋在舊中國上的薄薄的一層皮,它距離中國民間社會極其遙遠。可見,該學者認為當時
A.中國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眾的支持
C.中國應該實行社會改良 D.共和制難植根于中國社會
8. 1926年7月,中共號召全國民眾推翻國內軍閥與打倒帝國主義,迅速擴大民眾運動。此號召有利于
A.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 B.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
C.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 D.緩和國共兩黨的矛盾
9.下面是1937年、1942年國民政府統治區重工業狀況表。表中數據變化可以反映出
年份 | 占工廠總數比例 | 占工業資本總額比例 | 占工人總數比例 |
1937年 | 16% | 4.4% | 7.3% |
1942年 | 58% | 78% | 49% |
C.工業結構隨戰爭調整 D. 民營工業的發展
10.二戰時,當駐華美國空軍和活動于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航空隊戰機受損或發生故障需要棄機時,跳傘的飛行員降落到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共領導下的抗日軍隊控制區都能迅速獲得他們的營救。這種情況的主要影響是
A.宣傳了中共抗戰的決心 B.擴大了中共的國際影響力
C.可得到英美盟國的支持 D.促進反法西斯國家的合作
11. 1949年,在討論《共同綱領》草稿時,有一位代表提出應該把“實現社會主義”寫進《共同綱領》,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沒有同意這個提議。對黨中央所持態度的合理解釋是,當時
A.中共對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認識 B.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傾覆轍
C.《共同綱領》暫不具有憲法效力 D.中國民主革命任務還沒有完成
12.1972年8月,周恩來在談到臺灣問題時說:“過去23年,只是向金門、馬祖打炮、廣播,號召官兵起義,實際上我們對臺灣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華社:《參考資料》每天要登一篇有關臺灣的消息和言論,罵街的不要。這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初
A.海峽兩岸的溝通主要在民間
B.中國外交手段呈多樣化特征
C.中國處理臺灣問題的方式開始調整
D.中美關系改善推動了兩岸關系緩和
13.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稱:中國流向國外的投資預計將超過流入國內的投資。這反映出中國
A. 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化 B.對外貿易維持了順差局面
C.重視進行資本的分化整合 D.市場經濟有較強的排他性
14.柏拉圖曾這樣描述雅典公民大會: “人們看到建筑師、鐵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無差別地站起來發言,不管他們富裕還是貧窮,是貴族還是普通人。”這反映了雅典
A.政治制度體現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參與程度高
C.公民間沒有政治等級 D.公民大會具有全民性
15.馬克思曾說:“當我們把自己的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虛偽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棵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很有體面的樣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絲豪不加掩飾了。”這反映了
A.殖民掠奪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B.歐洲殖民者創造了近代文明
C.資產階級文明進程伴隨殖民掠奪 D.資產階級生存離不開殖民地
16. 1787 年,漢密爾頓說:新憲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業的美好意愿……(他們需要一個政府)有能力管制、保護和擴展聯邦的商業”。這說明1787年憲法
A.增加了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 B.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原則
C.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 D.明確規定了中央與各州職權
17.下圖體現了工業革命機器發明的遞進狀態。推動這種“遞進狀態”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學理論的突破 B.思想文化的進步
C.政府措施的激勵 D.市場需求的帶動
18. 歐仁·鮑狄埃寫道:“無論在美國或在古老的歐洲,勞動者召開代表大會,科學拿起了刨子,而鐵錘在創造進步,未來在陽光里紡紗織布,這一切都沒有國境:全世界的人民只有一個綱領……巴黎公社走過這條路!”在作者看來巴黎公社革命
A. 完善了斗爭綱領 B.具有世界性意義
C.推動了科學發展 D.建立了工農政權
19.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名為“新興西方的世界(1763年)”的插圖。該圖反映的主題是
A. 亞洲貿易優勢喪失 B. 大英帝國正在崛起
C. 全球貿易規模擴大 D. 世界市場正在形成
20.下面是1947年西方某刊物上登載的一幅漫畫。此漫畫反映了
A. 冷戰時期美國的遏制戰略 B.兩極對峙格局在西歐形成
C.美蘇仍保持戰時合作狀態 D.西歐社會制度正加速轉型
21.英國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將政府具有供給責任的公共服務、政府機構自身的后勤性服務與行政工作相關的技術服務,承包給具有條件資質的市場主體或社會組織。政府部門主要承擔購買者的角色,對服務生產質量和過程進行界定、監督、控制和評估。這反映出英國
A.加強對經濟的控制 B.調整了政府經濟職能
C.放棄政府干預經濟 D.有計劃性的發展經濟
22.那時候,“人們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為包含了美國及其盟國、蘇聯及其盟國,以及在其中發生了大量冷戰斗爭的不結盟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這種理解
A.夸大了美蘇兩國對世界的影響力 B.忽視了歐洲國家逐漸崛起的事實
C.主要是依據政治意識形態來界定 D.認為兩極格局有利于當時世界穩定
23.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超國家機構”可以解決一些技術性問題,它“沒有政治上的權力和效能”, “只有國家才是有權命令并有權要求服從的實體”。這反映出歐洲一體化
A.遭到重要國家的反對 B.面臨主權讓渡難題
C.缺少政治方面的約束 D.阻礙國家權力實施
24. 19世紀中期,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一書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護荒野,強調自然的整體性和相互聯系等主張。在當時,這些主張的提出主要出于
A. 對生物進化論的支持 B.對理性社會的追求
C. 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脹 D.對工業文明的擔憂
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5題14分,第26題14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2分,共52分。)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時期是中國德育思想的發軔階段,周公把德育與政治結合起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道德規范。后經孔子創立,孟子、荀子發展完善,強調仁、禮,以教化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倫道德為基礎的德育思想體系。戰國至西漢,《禮記·大學》中明確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明時期,理學家們對儒家的人性論、義利觀、修繕論進一步發展。一方面,重視崇高的精神境界,講究節操,舍生取義;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德育觀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為約束人們道德行為的理論工具。
——摘編自郭齊家《中國教育史》
材料二
古希臘德育主要著眼于尋求個人應有的德性,揭示個人所應具備的品質特征和追求的生燕的。文藝復興以后,出現了資本主義道德學說,提出解決道德和利益的關系以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則。否定神性,強調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實用主義哲學,構建了“培養良好公民”為目標,以“知識、情感、能力”為內容,以“從做中學”、間接引導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論,對美國20世紀初社會轉型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的解決產生了重要影響。
——摘編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西德育思想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8分)
2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道德為主,法律為輔”的社會治理形式,而地方執法是由地方官員進行的,地方官員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斷就依賴于地方官員的斷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對百姓更為不利的是,在當時的案件審判技術限制下,為了能夠盡快平息民憤和上級壓力,許多封建朝代都將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都有一整套的刑具嚴刑逼供。
——摘編自陳杰《中國古代冤案略議》
材料二
德雷福斯是一個猶太人,1892年到法國陸軍參謀部任職。1894年10月,他因被懷疑出賣國家軍事機密而被逮捕。該案件引起社會較大關注,當時,極左翼中的溫和派反對由德雷福斯案件引起的民族主義騷動,但后來該派發生了分裂,對右翼勢力妥協,導致共和國越來越向右滑去。在1898 年的議會選舉中,溫和派失去了議會中的絕對多數,權力中心開始左轉。同時激進派因在德雷福斯案件中廣泛介入悍衛共和與資產階級民主的斗爭而信譽大增。1902年,激進派在議會中占據了絕對多數并組成了孔勃內閣,繼續打擊和限制民族沙文主義和教權派等右翼保守勢力,確立了在法國的統治地位。1906年7月,德雷福斯最終獲得平反。
——摘編自溫智勇《德雷福斯案件與法國政治方向的轉變》
(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國發生冤案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法國德賈福斯案件平反產生的影響。(4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怎樣防止冤案的發生。(4分)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世界經濟危機對于中國繅絲業最大的打擊在于需求銳減及絲價暴跌。1930年,上海有繅絲廠102家,由于出口減退,多數繅絲廠陷入經營困難,翌年便減少到70家,繅絲設備也從25400架減少到18000架。1932年,除經濟危機的摧殘,“一二八事變”的戰火直接導致很多工廠受損,相繼停業或倒閉,工廠數繼而降到46家,絲車數也減少到12000架。隨著恐慌在1933 ~1934年的進一步深化,持續開工的工廠愈發所剩無幾,到1933年末只有10家,到1934年5月僅剩不超過6家,上海的絲廠以20%的開工率創該年各行業最低。對于民族工亞面臨的困境,國民政府未提出積極的救濟措施。
——摘編自《世界經濟危機與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衰退》
材料二
經濟危機發生后,他們對中國的爭奪更為激烈。在對華爭奪戰中,美國先后與國民政府訂立兩項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麥借款規定:“中國向美國糧市平價委員會購買美麥粉45萬噸,此項麥價,嗣經結算,共美金9212826.56元,作為借款。”美麥連本帶息,高出當時國產麥市價的30%以上。兩年后,美國財政善后銀公司向國民政府再次貨款5000萬美元,以購買美國的棉花和小麥。日本更是充當了侵華的急先鋒,不僅武裝占領東北四省,控制華北,而且鼓吹所謂的“中日經濟提攜”,掠奪中國的資源,提出“工業日本,農業中國”的口號,企圖變中國為其原料供應地,后來更是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汪效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農村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繅絲業衰落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列強爭搶中國市場的手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8分)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模式 | 建國之初工業化道路 | 改革開放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
特點 | 重工業化先發展,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排斤城市化、高速度、先污染后治理,強調自力更生 | 以信息化帶動,以集約型增長為主,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協調機械化與就業,力求產業結構優化,城鎮化適度同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外開放和政府導向,市場推動型 |
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現代史史實,圍繞“社會改革與進步”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2017全國卷高考歷史題答案
1-10:DBBCA CDBCD 11-20:DCAAC CDBDA 21-24:BCBD
25.(1)社會背景:
西方:古希臘時期,人文主義精神起源;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發達;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崛起;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代議制的完善,人權意識的增強。
中國:儒家思想的出現及其發展,并成為正統思想;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專制主義不斷發展。(6分)
(2)不同:在倫理思想與道德規范上,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中國是以國家為本位;在德育思想內容和特點方面,西方重視契約,推崇理性,中國則重視人倫,強調義利觀;在德育思想具體方法上,西方強調實踐的作用,中國則重視自我反省內心;在德育目標上,西方強調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國則重視培養遵守儒家倫理道德規范的人。(8分,答出兩點不同即可)
26.(1)原因:古代中國“道德為主,法律為輔”治國理念的影響;判案取決于地方官員的斷案能力及道德水平的高低;案件審判技術水平的限制;采用嚴酷手段逼供以獲取證據。(6分,答出三點即可)
(2)影響:推動了法國政治派別的重組;鞏固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法國的右翼勢力;有利于法國法治的進步。(4分)
(3)防止:建立健全的司法監督體系;嚴禁刑訊逼供;對執法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其執法水平和道徳素養;加強執法過程中的透明度,實行社會監督,(4分,答出兩點且言之有理即可)
27. (1)原因: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沖擊;繅絲廠自身抵抗力弱;戰爭的影響;國民政府未推行有效的救濟措施。(4分)
(2)手段:與中國政府銷售合約;采取軍事占領,控制中國部分市場。(4分)
影響:對中國:不利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深了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的附庸關系;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2分,答出兩點即可)
對列強和世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加快了法西斯勢力的擴張,為新的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2分,答出兩點即可)
28.示例:
論題:經濟體制的變革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2分)
闡述:建國之初,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進行封鎖和包圍,黨和政府采取“計劃性”的經濟發展模式,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改革開放后,中央果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優化社會資源,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人民物質文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城市化進程加快,綜合國力顯著提高。(10分)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全國卷文綜試題及答案
2.2017高考歷史題全國卷
3.2017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
4.2017高考全國卷1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
5.2017歷史高考題全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