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歷年高考歷史真題
縱觀近年高考歷史試題,雖然題目難度始終處于高位,命題內容總是飄忽,但還是有特點可尋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海南歷年高考歷史真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海南歷年高考歷史真題
第I卷
本卷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秦統一后,“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分王子弟,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權長期穩定 B.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C.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
2.西漢“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文帝時,“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百姓“皆背本趨末”。晁錯稱這種現象是“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這表明漢初
A.商業活動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恢復 B.商業畸形發展造成了農民的貧困
C.官商勾結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農抑商政策背離了農民的意愿
3.下列各項史料中,能夠反映南宋都城臨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備置官司,稅斂既重,時甚苦之。
C.酒樓歌館,直至四鼓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
D.郭(廓)城繞宮城南,悉筑為坊,坊開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4.《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元朝時“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離開舊都而遷居新都”。這里的“契丹省”指的應當是
A.嶺北行省 B.遼陽行省 C.甘肅行省 D.云南行省
5.徐光啟《農政全書》載,“今北土之吉貝(棉花)賤而布貴,南方反是:吉貝則泛舟而鬻諸南,布則泛舟而鬻諸北”。這說明當時
A.商業是棉紡織發展的前提 B.商人買賤賣貴傷害了農業
C.北方農業生產比南方發達 D.南方經濟較北方更有優勢
6.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宜令郡縣皆立學,禮延師儒教授生徒,以講論圣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以革污染之習,此最急務,當速行之。”“復先王之舊”實質上是指
A.延續元朝典章 B.繼承華夏傳統
C.復興漢唐制度 D.回歸周朝典制
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A.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 D.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體沿襲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財政的官員,俗稱“藩臺”。該官職的正式名稱是
A.節度使 B.樞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9.梭倫在抒情詩中表達了實行民主改革的原則:“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在梭倫看來,政府應當
A.捍衛平民的權利 B.兼顧平民和貴族的利益
C.維護貴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貴族的要求
10.17世紀,處于科學革命中的西歐,“肯定自然知識的實用價值,以及肯定它對科技進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義,已經成為普遍接受的常識,但科學的素養對于人類,以及對于人類所處的環境實際產生的作用還是很小”。這一現象說明
A.民眾僅從實用角度理解科學革命 B.科學素養的提高不受社會重視
C.科學革命只影響到知識階層 D.科學方法已獲得廣泛認同
11.英國文學家菲爾丁(1707~1754)描述當時的英國時說:“當貴族在與君主進行華麗的競爭時,鄉紳們翹首企盼獲得貴族那樣的地位,而商人們則從柜臺后面步出,擠入鄉紳空出的行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貴族階層日趨沒落 B.階級斗爭空前加劇
C.商業資本發展迅速 D.產業革命成效顯現
12.有歷史學家說:“在1870年以后大約40年里,并非僅僅在歐洲人看來,歐洲實際上確實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擴張的現代文明的中心。”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擴張 B.資本輸出 C.文化傳播 D.工業革命
13.從19世紀90年代起,德國出現了建立巨型企業的趨勢。到20世紀初,占全國企業總數0.9%的3萬多家大型企業占有3/4以上的蒸汽動力和電力,其中586家巨型企業幾乎占有蒸汽動力和電力總數的1/3。上述現象說明
A.軍國主義政策推動了生產集中 B.能源革新成為生產集中的主要動力
C.生產集中有利于新興工業的發展 D.生產集中根本改變了輕重工業比例
14.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介紹某國的制度時說:“事無大小,必須各官合議,然后準行:即不成允,亦須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選擇公舉。”這一國家應是
A.美國 B.德國 C.日本 D.俄國
15.洋務派要員在籌建輪船招商局時說:“伏查各國通商以來……中國內江外海之利,幾被洋人占盡,且海防非有輪船不能逐漸布置,必須勸民自置……藉紓商民之困,而作自強之氣。”這表明興辦此類企業的根本目的是
A.擴大中外貿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強
C.發展官督商辦企業 D.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6.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絕大部分學成歸國后在軍政和實業部門就職,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擁護者。1905年前后留日學生近萬名,其中公派生的相當部分轉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現此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科舉考試制度的廢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喪失
C.國內武裝起義的推動 D.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
17.一般認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據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B.是由革命政黨領導的武裝斗爭
C.主力軍是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 D.實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
18.孫中山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指出,“(此)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孫中山此處所說的“覺悟者”應包括
A.陳獨秀 B.梁啟超 C.章太炎 D.嚴復
19.
一位歷史學家在回憶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時稱:“中央大學每月發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說是最緊張的一天。各人在會計處拿到薪水,就得趕緊奔向新街口換成銀元,立刻噓噓地趕到米市買米。”這反映了
A.紙幣無法用于購買糧食 B.市場上糧食和食品奇缺
C.囤積銀元和糧食現象普遍 D.銀元幣值較紙幣穩定
20.“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列寧得出上述認識的時間應在
A.二月革命時期 B.十月革命時期
C.戰時共產主義時期 D.新經濟政策時期
21.圖1顯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對歐洲國家經濟援助狀況。這一狀況反映了
圖l
A.受援國已經成為援助國的經濟附庸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國際化空前加強
C.意識形態成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頓多寡取決于是否為戰時盟國
22.日本自民黨從1955年開始長期執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現表1所反映的變化。
表1 日本眾議院席位變化表
年份19581963196719721976
自民黨議席287283277271249
在野黨議席180184209220262
導致這一變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黨
A..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基礎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證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政策
C.長期執政違背議會民主制原則 D.與美國結盟的政策遭到強烈反對
23.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天津等工業先進地區人均工業產值的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工業發展速度放緩 B.重工業生產速度加快
C.工業布局發生變化 D.工商業改造已經完成
24.1958年底,我國農村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勞動和統一分配的體制。這種體制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A,家庭經營形式被徹底打破 B.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改變
C.農業生產效率提高 D.工業化的基礎增強
25.《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1955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
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另起爐灶” 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6題至第28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29題至第34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做答。
26.(10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嘆秦朝“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而唐朝同樣定都于關中,版圖廣闊,“竭萬方之財,上奉京師”,國勢卻日益衰落。他分析說,“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擴大每畝的面積,以此增加農夫耕種數量;招納秦國以外的人前來耕種,“優其田宅,復及子孫”;“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故兵強國富。”“其后仕宦途
多,末業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余皆習他技。又秦漢鄭渠(鄭國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唐高宗年號,650~655年)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初減至六千畝。畝朘(削減)一斛,歲少四五百萬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強富,不可得也。”
——據《新唐書》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唐代關中社會經濟狀況與秦相比有何變化。(4分)
(2)杜佑所批評的“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余皆習他技”現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簡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6分)
27.(1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國和德國就中國問題簽訂《英德協定》,相約遵守下列原則:“第一,將中國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國貿易及其他正當經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此為列強之共同永久利益;兩國政府相約凡其勢力所能及,對于一切中國領土均應遵守此原則。第二,德帝國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第三,若他國利用中國現時之紛擾,無論用何種方式,欲獲得領土利益時,兩締約國關于為保護本國在華利益所采之
步驟應保留初步之諒解。第四,兩國政府應將本協定通知其他關系列強,如奧、法、意、日、俄、美等國,并請其接受本協定所采之原則。”
意大利和奧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協定,“毫不躊躇而贊同之”。日本此時正“不安達于極點”,不僅表示“贊同此協定”,而且還愿意“加入此協定”。美國政府的答復則是,接受前兩條,對第三條則無需表示任何意見,法國附和美國答復之內容。俄國聲稱對第一條“表示歡迎”,第二條尤與俄國的意旨相符,因為俄國政府在此次紛擾之初,即曾首先倡導將保全中國的完整和“舊國家制度”,作為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
(1)說明1900年前后列強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實質,并指出列強提出或接受《英德協定》的原因。(7分)
(2)簡要分析《英德協定》對中國局勢的影響。(5分)
28.(1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國家最高權力屬于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主權“是完全絕對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權“永遠不可轉讓;并且主權者既然只是一個集體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來代表本人”;“正如主權是不能轉讓的一樣,同理,主權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權只能通過直接民主實現。如果任何人拒不服從公共意志,全體就要強迫他服從,“這即是說,人們要迫使他自由”。
——摘編自盧梭《社會契約論》
材料二 “人民主權的原則……是無可爭議的”,但“主權只是一個有限的和相對的存在”。 “如果你確信人民主權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隨意創造并向人類社會拋出了一個本身過度強大的權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構成一項罪惡。”
18世紀英國政治理論家伯克說:“我相信,如果盧梭還活著,在他短暫的神志清明時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瘋狂的實踐后果(指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專政”),他一定會嚇昏過去。”
——摘自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盧梭人民主權思想的主要內容。(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法國大革命的史實,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8分)
請考生在第29、30、31、32、33、34六道題中任選二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二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
29.(8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查各國事件向由外省督撫奏報,匯總于軍機處。近年各路軍報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之后,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請設各國事務衙門,以王大臣領之……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
——奕訴等:《請設衙門等事酌擬章程六條折》(1861年)
材料二 該衙門之設也,不僅為各國交涉而已,凡策我國之富強者,要皆于該衙門為總匯,而事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滿,專由該衙門請旨。海關道記名,專保該衙門章京。指拔海關稅項,存儲出洋公費,悉由該衙門主持。互市以來,各國公使聯翩駐京,租界約章之議,皆該衙門任之。海防事起,采購戰艦軍械,創設電報郵政,皆該衙門主之。自各國船堅械利,耀武海濱,勢不得不修船政、鐵政,以資防御,迄今開辦鐵路,工作益繁,該衙門已設有鐵路、礦務總局矣。
——摘編自《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衙門設立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衙門職權的變化及其作用。(4分)
30.(8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 且瑞士為行使直接民權底國家,法國則為間接民權國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權,以瑞士為第一,民權發達已臻極則,國內底政治及民族底結合與美國大致相同,真是我們一極好底先例……我們抱三民主義的革命黨,又與各國的革命黨不同……查美國既離英國獨立,完全是為民權主義,不是民族主義。法國大革命卻又是抱民權主義合民生主義的。他們兩國的民權革命業已成功,但法國的民生主義卻是失敗,所以他們兩國目前完全是要講民生主義了。美、法底民族、民權兩個主義可稱成功,而社會問題沒有解決,亦就在此伏著個革命底導火線。回頭再看我們中國底現狀,又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們黨人革命數十年,只可說達到半個民族主義。他人底民族、民權均達目的,我們則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這個即是與美、法不同之點。又如俄國底勞農政府,或日蘇維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義,而無民族主義的意味;至民權一層,乃其附屬品而已。此亦與吾人不同。
——孫中山:《三民主義大旨》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孫中山對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對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鑒。(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民族主義、民生主義的關系。(4分)
31.(8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過去兩年的經驗已經無可懷疑地證明,任何國家都不能夠姑息納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撫摸來把老虎馴服成小貓……我們自己未來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場戰爭的結局……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對我們來講,這是同戰爭本身一樣嚴重的緊急狀況。我們必須以同樣的決心、同樣的緊迫感、同樣的愛國主義和犧牲精神來致力于我們的任務,就好像我們處在戰爭中會表現的那樣。我們已經向英國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質支援,將來還將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援。
——摘自羅斯福《關于國家安全的“爐邊談話”》(1940年12月29日)
(1)根據材料并結合1939~1940年的史實,概括羅斯福提出“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所帶來的影響。(3分)
32.(8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馬丁·路德·金生平活動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牧師。
1955年,為反對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的規定,領導蒙哥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車長達一年,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該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種族隔離非法。
1957年,當選為南方__領袖會議主席,成為南方反對種族歧視運動的領導人。
1960年,在多地領導以“入坐”等方式反對餐館、圖書館、電影院實行種族隔離的抗議活動,被捕入獄。
1963年,在種族歧視最嚴重的伯明翰進行抗議活動。
1963年,領導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余萬人參加的“為工作和自由向華盛頓進軍”的大游行。不久,國會通過有利于黑人的民權法案,其中包括“保證一切人平等地進入公共設施”等內容。
1965年,在賽爾馬領導爭取黑人公平選舉權的和平游行。
1966年,領導反對芝加哥學校種族隔離的活動。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編自C.S.金《自由之夢》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變化。(3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權運動中的作用。(5分)
33.(8分)探索歷史的奧秘
材料 《史記》記載,秦始皇末年,“以為成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項羽進入成陽后“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中晚唐詩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撰《阿房宮賦》加以諷喻。賦中說:“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因此賦流傳,秦修建阿房宮而速亡,成為人們關于秦朝的一種歷史記憶。
當代考古學者試圖尋找阿房宮建筑群的遺跡,只在相當于《史記》所記阿房宮前殿的位置,發現了夯筑過的地基和東西北三側的圍墻,卻根本找不到紅燒土、木炭等表明此處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他們中有人因此認為,阿房宮不過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樓閣”。
——據《史記》等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宮被考古學者認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樓閣”的原因。(4分)
(2)以《阿房宮賦》為例,說明歷史題材文學作品對探討歷史問題的作用。(4分)
34.(8分)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材料 武當山是道教圣地。天然勝景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其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古建筑群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據統計,唐至清代武當山共建宮觀500多處。明永樂時,“北建故宮,南建武當”,落成道教建筑群33處;,以后明歷朝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逐漸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的勝景。現存多處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猶如中國古代建筑成就博覽,集中體現了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各宮觀中保存的造像、碑刻、摩崖題刻、法器及道教經典均為珍貴的文化遺存。
武當道教武術是中國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武當道教音樂,具有中庸、委婉和莊重、典雅的特點,與武術同享盛名。
——摘編自《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
(1)根據材料,說明武當山古建筑群的特點。(4分)
(2)列舉另一處道教勝地,并探析道教勝地多藏于名山的原因。(4分)
海南歷年高考歷史真題答案
猜你感興趣:
1.海南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分析
2.2015年高考海南卷歷史真題及其參考答案
3.2016海南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
4.海南高考歷史模擬試題
5.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