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很多,為了方便考生復習地理知識。今天,學習啦小編整理了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以供考生復習。
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一):解讀“土衛六”信息
“惠更斯”號探測器成功登陸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并通過它搭乘的“卡西尼”號飛船成功傳回拍攝的土衛六照片和其他科學數據??茖W家們通過分析研究惠更斯號傳回的土衛六表面照片得出初步結論:土衛六表面有甲烷構成的河流和冰構成的巖石。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卡西尼號圖片分析小組成員托雷斯?約翰遜表示,這證明土衛六表面存在或曾經存在過液態物質。
而此過程中,上海天文臺佘山VLBI觀測站一臺射電望遠鏡參與監測“惠更斯”和搜集數據,那么這臺射電望遠鏡搜集的情況如何?在土衛六上發現液體流淌究竟說明了什么?對人類又有什么樣的意義和作用?記者昨晚采訪了紫金山天文臺的著名天文學家王思潮研究員和上海天文臺VLBI課題組總工程師韋文仁。
“土衛六”可能有生命存在
據王思潮研究員介紹,科學家之前在土衛六上發現了大氣,證明土衛六是太陽系里唯一有稠密大氣的衛星,太陽系中另外一個有大氣存在的星球就是地球。有大氣存在,意味其中包含的水分就不容易被蒸發掉,就會生成某種液體?,F在據科學家判斷,由于土衛六上的氣溫達到零下100℃―零下200℃,所以這些液體不是水,很有可能是液態甲烷,同時還有由水凝結成的冰塊。王思潮研究員說,生命之所以能存在,最為基礎的原因是液體,液體不僅本身含有營養,還能把營養通過“管道”輸送到生物的身體里去,維持生命、保存能量。在土衛六上發現液體,這是人類科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證明某些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證明了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對醫學生命研究意義重大
據科學家發現,在太陽系各大行星及其衛星中,只有地球和土衛六的大氣中富含氮,而地球在早期,大氣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直到40億年前有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現后大氣才富含氮,這也說明現在土衛六的情形和40億年前的地球極為相似。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細菌、病毒這些微生物形態,而這些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至今仍然很大,前年造成巨大影響的SARS的直接元兇就是病毒,如果人類可以確定土衛六上真的有這些生命形式存在,對研究原始生命的特點、產生的條件等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對研究類似癌癥、艾滋病這些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根本無法攻破的絕癥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王思潮研究員還向記者介紹,人類一直對地球生命做研究,可是由于現在地球環境的不斷演變,所以關于生命早期演變發展的研究一直很難進行,現在土衛六和40億年前的地球相似,無疑為人類研究早期生命提供了有利的旁證。
未來任務仍相當艱巨
土衛六發現液體這一突破,雖然可以說明可能有生命存在,但是還不能確定。王思潮研究員說,這只是研究的開始,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要想進一步確定生命是否存在,還要做的就是提取土衛六上的土壤樣本,通過生命化學實驗室的化學分析,對生命進行模擬、實驗等一系列工作來確定。但是由于“惠更斯”號目前剛剛著陸,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所以未來科學家仍要忙碌,但今后肯定還會出現許多令人激動的新發現。
監測數據昨已送荷蘭
在這次“惠更斯”號成功登陸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的過程中,我國上海天文臺的一臺2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也是作為全球16個觀測點之一參與監測的,它們主要是監測“惠更斯”號的運行軌跡。上海天文臺VLBI課題組總工程師韋文仁昨晚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由于土星恰好運行至亞太地區上空,包括上海在內的環太平洋地區成了最佳觀測點。14日晚上6時,望遠鏡正式投入觀測,共監測了6個半小時,獲得了17組、容量達到1440G的大量數據。但是由于望遠鏡本身是用于監測天體結構、板塊運動用的天文用望遠鏡,所以它不能接受“卡西尼”號傳回地球的信號,監測到的并不是人們看到的照片圖像,接受的只是一些無線電信號。同時因為“土衛六”距離太遙遠,這些傳回來的信號還很微弱,無論是用肉眼還是頻譜儀都無法“看”到,要通過硬盤處理機進行解碼分析,再由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才能得出形象化的“惠更斯”號運行軌跡。昨天他們已經把這些數據送到荷蘭觀測總部進行硬盤處理數據分析,由此反映出土衛六表面的大氣溫度、密度、壓力成分及地面環境等第一手珍貴資料。預計在一周后才會有結果。
將為我國探月積累經驗
韋文仁告訴記者,惠更斯號探測器是14日晚成功登陸土衛六并傳回數據的,它創造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最遠距離的新紀錄。為了這次觀測,上海天文臺準備了一年,此次觀測將為今后我國探月積累重要的天文航天數據。土衛六距離地球很遙遠,約8.5個光學單位(1個光學單位=1.5×108公里),通過這次觀測,可以通過觀測遙遠天體的天體引力對探測器的影響等,精確測算衛星軌道。同時,這次目前人類探測器登陸這么遙遠的天體,對天文望遠鏡設備也是一次檢驗,包括檢驗收集太空中微弱的信號的靈敏度、工作特點等。
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二):黃土高原上崛起的“綠島”
新華網銀川2月20日電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1935年10月7日,一個秋高氣爽、北雁南飛的日子。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翻越長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盤山時,回顧紅軍走過的艱難里程,展望革命的未來前途,臨風寄景,濃墨重彩地寫就了這曲高亢激昂的《 清平樂?六盤山》。
巍巍六盤山脈,跨越寧夏、甘肅、陜西三個省區,南北逶迤200余公里。數百年前,寧夏六盤山區曾是林木繁茂,綠樹成蔭。后因連年戰禍和濫墾亂伐,山林被毀滅殆盡,土石裸露,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只能從歷史卷冊中感念“曉來佳氣凝濃翠,萬古青松鎖隴干”的盛景。
而今人們欣喜地發現,六盤山又現蔥蘢風采。冬日踏訪六盤山,但見一座座排滿青松和其他不知名喬灌木的山峰。移足谷底,滿眼都是沙棘、白樺、落葉松等樹木及郁郁蔥蔥的雜草,一條條冰凍的小溪或隱或現。越往山谷深處走,空氣變得越濕潤,小路兩旁不時躥出幾只兔子,受驚的雉雞拖著長長的彩尾,鳴叫著從頭頂掠過……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確定六盤山為黃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此后幾年,寧夏六盤山區又相繼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劃定了封山育林范圍,使人為破壞行為基本停止,森林的再生有了保障。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四期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的相繼實施,寧夏六盤山區進一步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尋求發展。
據寧夏林業局介紹,在過去六年間,寧夏六盤山區封育保護天然林78萬畝,建設“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142萬畝,退耕還林還草412萬畝;同時,積極建立各級義務植樹基地,年均植樹500余萬株。六盤山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8%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年降水量達600-800毫米,年徑流量2億多立方米,成為黃土高原名副其實的“綠島”。
寧夏六盤山矗立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2000年4月,我國在這里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旅游扶貧試驗區,地域面積達160平方公里,覆蓋了西海固地區21個鄉鎮的40萬人口,其中回族人口占57%。試驗區結合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大力開發休閑觀光游、森林探險游、歷史文物尋古游、踏訪紅色革命遺跡游、感受回鄉風情游等特色旅游項目,使當地農民的生活魔術般地發生了變化。
地處試驗區核心的涇源縣,去年接待游客13.7萬人,全縣旅游總收入達到3200萬元。隨著旅游資源不斷得到開發,這個縣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靠向游客出售當地土特產、民族工藝品、特色小食品,以及開餐館、跑出租賺了錢。
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助力,寧夏六盤山區生態建設全面提速,其他后續產業也乘勢崛起。現在,六盤山區及其外圍50%以上的國有林場和數百家育苗大戶,都能熟練掌握各類針葉樹良種壯苗技術,僅六盤山林業局每年培育的各類優良壯苗就達540萬株。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經果林產業方興未艾。據介紹,目前寧夏六盤山區兩杏、沙棘、檸條、枸杞和桑蠶等7個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固原市原州區累計建設枸杞、紅棗、紅梅杏、酥梨、大果沙棘等生態經濟林8萬多畝,從事技術指導、鮮果采摘、林果販運銷售的農民達1萬多人,產區內的農民年人均經濟林經營收入達1100元。
正是靠著旅游等生態產業及其他特色產業的支撐,到2004年底,西海固地區近90%的農民擺脫了衣食無著的貧困生活。在涇源縣臨近胭脂峽的黃花鄉羊槽村,過去農民們在貧瘠的土地里廣種薄收,好多連溫飽都難以解決。近兩年通過參與胭脂峽開發,戶均旅游純收入達1550元。他們高興地說:“旅游扶貧錢來得快,比每家給一頭牛還實惠!”
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三):全球十大河流面臨干涸
新快報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日發布題為《世界面臨最嚴重危險的10條河流》的報告說,由于受到污染、興建水壩及氣候變暖等問題影響,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河流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干涸危險,一萬種淡水生物中有1/5絕種或瀕危。
報告中列舉的面臨最嚴重干涸危險的10條大河包括亞洲的湄公河、薩爾溫江、長江、恒河和印度河,歐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蘭德河,非洲的尼羅河和維多利亞湖,澳大利亞的墨累河及其支流達令河。
報告說,河流是人類淡水的主要來源,但由于規劃不當和保護不夠,上述河流也許不會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生生不息地流下去”,這些河流水量的減少使人類面臨嚴重的淡水供應危機。
該基金會促請各有關政府訂立措施,加強保護河流、湖泊及濕地,因為這是全球數以億計人的珍貴水源,而全球41%的人口是居于十大瀕危河流區域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淡水項目負責人杰米?皮托克呼吁各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改變觀念,對淡水危機予以足夠重視,以免在不遠的將來付出代價。
他認為,各國政府應把河流和濕地的保護看作是國家安全、國民健康和經濟成就的一部分,應重點研究如何避免農業和工業用水的浪費。報告還呼吁各國加強在河流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盡快批準并實施諸如《聯合國水道公約》一類的國際共有資源管理條約。
上圖:哺育非洲數千年的尼羅河也會干涸嗎?
個案分析
長江:長江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嚴重污染情況,這是受到急速及大規模的工業及國內發展所致。在過去五十年,污水、工業廢料及輪船排放物,令長江的污染程度加劇七成,成為中國工業急速發展的最大犧牲品?,F時中國全部工業廢料及污水幾近一半排入長江里。在全球最大水利工程的三峽大壩內,水庫底部充斥各種垃圾,船只污水,豬及其它動物的排泄物,工廠、醫院及礦場的有毒或輻射性廢料,造成嚴重污染。
多瑙河:由德國流經東南歐入黑海的多瑙河,是歐洲最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因為建了太多水壩,使該流域80%的濕地和漫灘遭到破壞,威脅河內生物及植物生態。其中歐洲占了超過一半魚的品種,是在多瑙河發現的。
尼羅河: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非洲地區的漁業遭受嚴重打擊,即使是輕微的溫度改變,也足以改變江河水位及魚類產量。在非洲流域面積最大的尼羅河,數千年以來一直是該區的最大水源,到了2025年,可能會面臨缺水危機。
猜你感興趣:
1.小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復習
2.中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3.廣東中考地理重要知識點復習
4.初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