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政法干警申論模擬真題
2017河北政法干警申論模擬試題
1.有資料顯示,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即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GDP的比重)為0.77%,同期全國的科研投資強度為1.7%,農業科研投資強度的國際平均水平是1%,發達國家一般為3%~5%。據調查,我國國家級農業科研院所項目的穩定支持經費僅為20%~30%,科研拔尖人才、骨干科研人員疲于急項目、攬活干、應付各類檢查等。直接從事研究的時間比以前減少了23%。由于研究條件差、待遇低,近幾年每年一些農科院所的科研人員流出率約為職工總數的3%~5%,而且大都是副研究員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術后備力量。現在我國每年有7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僅占40%左右,國外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可以達到80%以上。國家部委、科研單位、項目實施組織間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課題重復、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由于農業科研周期較長,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難以確保農業科研項目的連續性。
自國內種業市場開放以來,跨國種業公司紛紛來華開展種子業務。美國的M公司、X公司等外資企業利用與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機會,大量搜集我國優異的種子資源,憑借其農業研發技術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對種子進行篩選和改良,迅速占領我國的種子市場,攝取巨額利潤。例如,美國X公司儼然已成為中國種業市場的“大鱷”,該公司的玉米品種“先玉335”,4年時間就占據了吉林較大市場份額,靠的不是別的,正是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國外跨國種子公司的研發投入一般占到銷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達15%~20%。反觀我國,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內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占其銷售額的1%,有的企業還達不到這個數字。
農業科技怎么推廣到田間地頭呢?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曾經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從科研單位到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一直到縣、鄉、村,曾經對農業技術的迅速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來鄉鎮的各種機構很健全,俗稱‘七站八所’,包括獸醫站、農技站等,1992年以后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放開,這些站所就慢慢都取消了。”農技專家李某對記者說,“一家一戶耕作的小農經濟,是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需要依靠大量農技人員來指導農民精耕細作,提高農業產量和質量,然而當前基層農技推廣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農技站普遍‘三無’,搞農技推廣難吶!”翁源縣龍仙鎮的鄉間小道上,剛給農民做完技術指導的鎮農技站站長索性停下摩托車,跟記者細談起來,“我們站有四個人,但是連辦公室也沒有,只能到鎮政府蹭別人的辦公桌用;平時下鄉鎮農技推廣也沒有車,只能自己掏錢買摩托車走村入戶;而所謂的試驗示范基地、儀器設備更是想都不要想。雖然現在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實現了定編保收,但卻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困境,我們全縣一年的農技站工作經費只有5萬元,分配到那么多鄉鎮,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平時搞農技推廣都要自己掏錢,如果不是對農民有感悟,很多人早就偷懶了。”
50歲的王穎,是泰順縣某鎮的畜牧獸醫員,早在8年前,她就被鎮里派到鎮下屬的一個村里當駐村干部,主要從事計劃生育、征兵等工作,畜牧獸醫員的工作現在只能當副業來干了。據調查,泰順縣鄉鎮農技人員實際在編328人,僅有47人專職從事本職工作。該縣在編的鄉鎮農技人員中40周歲以下的僅占實際在編人員的39.6%,其中,新近招聘進來的年輕人員,有的因為專業不對口,無法很好提供服務,有的到崗幾年后不是改行就是調走。一些不具備農技從業資料和能力的人員,也被安排到鄉鎮農技推廣站工作。該縣鄉鎮農技人員中,初、高中文化程度占48%,中高級職稱僅占13%,一人員雖然參加過農校培訓,但接受新知識能力差,跟不上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如泰順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檢測室新引進的一些先進儀器設備,因為沒有相應的人才而發揮不了作用。
2.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于今年6月初聯合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制約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依靠全球農業市場是一種方法。但要滿足每年超過6億噸的糧食需求,中國必須維持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中國人的米袋子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2013年4月,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博鰲亞洲論壇“糧食安全”圓桌會上表示:“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總體穩定、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1%,應該說13億中國人的飯碗還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1978~2012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93%。過去的9年,糧食生產的弧線始終上揚,如無意外,今年將會出現“十連增”的豐年奇跡。“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中國在生產能力的增長上是有把握的。”50年代出生的某社科專家感慨地說,“這在過去難以想象。畢竟,關于饑餓的印象,從未從我們同齡人的記憶中抹去。”然而,即使是在豐收之年,以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這位專家還是憂心忡忡地提醒“未來業的任務仍將非常艱難。一方面農業在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的增長趕不上消費的增長。”據《中國國土資源報》報道,2003~2011年,糧食生產累計增長33%;同期消費累計增長41%,消費增速是生產增速的1.24倍。在洶涌的進城務工人群的背后,是糧食消費數量和質量更迅猛的增長,是大片大片撂荒的土地。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價格高低關系到第一個人的生活,農業對物價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國消費品物價指數(CPI)中食品構成權重一直較高,食品價格上漲對CPI的高低有很大影響,農產品價格幾乎是整個物價的“晴雨表”。在發生通貨膨脹時,食品價格對整個物價的影響在60%~80%。農產品價格上漲,會導致工業品等價格上漲,加上運輸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價格傳導效應,會使國家消費進入動蕩狀態。
3.“土地失控!”某著名雜交水稻研究專家說,“這些年中央以最嚴厲、最嚴格的政策來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到了縣級再到鄉鎮和村一級,情況并不那么樂觀。這些地方大多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搞城鎮化、工業化,最難控制的是村這一級,尤以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為甚。”如今,從蘇南、蘇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過去,已經看不到連片的1000畝以上的農田,而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發生的。10年前,那里還是連片的萬畝良田。現在,良田都變成了房子。很多人問這位專家:“你們這樣種田,一畝田有多少收入呀?”他如實回答;“我們種水稻一畝只有700塊利潤。種一畝花卉利潤是8萬塊,種蔬菜、水果一畝利潤8000塊,工業的利潤則是百萬千萬計,我干到了今天,竟連一套房子也買不起。”
“GDP增長再快,引進的投資再多,如果百姓的吃飯都成問題,那大家肯定不幸福。”有全國政協委員說。但中國這樣一個泱泱農業大國,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滋養他們的土地。什么時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營生?在2013年的今天,我們仍然時時想起19年前美國學者布朗提出的那個曾經轟動世界的命題:誰來養活中國?
國家無糧不穩。如果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寧可遠離家鄉到城市打工,也不愿在家鄉種地、喂豬、養雞,那么我們的農業將會不穩。農業不穩,其他都將不穩。專家指出:“基本的口糧如果有10%的不足,社會可能會出現動亂;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亂掉了。”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國不能不將糧食和耕地作為根本來考量。
4.據報道,我國每年撂荒的土地有近3000萬畝,且土地撂荒現象有蔓延之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北京某大廈三樓餐廳里,代表們三三兩兩圍坐在餐桌前,就土地撂荒現象邊就餐邊討論著。
來自廣西的吳縣長說:“我們這樣的邊遠山區縣,現在農村勞動力也不夠用了。全縣38萬多人,但外出務工人員卻有10萬多人。現在,每年春季采茶時節,只能從貴州、湖南的相鄰縣引進農民工幫著采茶。尤其是‘80后’‘90后’這些年輕人,離土地越來越遠,他們甚至壓根不會種地!過個10年、15年,第一代農民年齡大了,干不動了,退出農業生產第一線了,他們的后代不會種地、不愿意種地,這地給誰種啊?這種狀況真是堪憂。”
河北省某村王支書說:“現在我們很多地方,在田間地頭,農業生產都是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的‘雜牌軍’來承擔。這些雜牌軍哪能和壯勞力相比啊?他們能種多少地啊?家里20畝地,也就能種個5畝地罷了!要他們自己說呢,也就圖個夠吃,多種也是浪費!地能不荒著嘛!”
另一位人大代表張某說:“我在調研時發現,農村學生回鄉的意愿極低,一方面是父母當初讓孩子上大學,就是為了孩子不再像自己一樣辛苦;另一方面,很多農村學生從小看著父母風里來雨里去,衣服整天臟兮兮的,出去有時還會遭到別人異樣的目光,自己寧愿在外面少掙點,也不愿回鄉務農。有的承包大戶,一年收入在10萬以上,兒子女兒還是不愿意種地。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按照農民的說話,在家種地的人連媳婦都找不到,只有沒啥本事的人,才會回家種田。說到底啊,還是別人看不起咱家里人,以至于我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安徽的一位代表說:“我去年去了幾個偏遠縣。一路所見,是大量拋荒的耕地。一個農民朋友給我算了筆帳:這個季節只能種小麥和油菜,一畝收1000斤,現在的收購價格是每噸1900元,辛苦5個月,種5畝小麥,扣除生產成本,凈收入2000元。現在城市里正鬧‘用工荒’,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找個每個月2000元的建筑工作也不是什么大的‘夢想’,5個月收入萬把塊錢很輕松啊。女的要能做‘月嫂’,一個月三、五千的也不難。沒‘錢景’,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還有誰種地啊?”
重慶的一位農民代表說:“我們村耕地約400畝,撂荒約100畝,在撂荒地中,60%為坡瘠地、邊遠零星地,產是很低。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誰都想把自家的地種好,但怎么種好,只能農民自己想辦法。原來,每個鄉鎮還有個農技站,給我們講一些科學知識,提供些技術服務,能提高不少收成呢!但現在呢,鄉鎮農業技術人員80%改行從事經營活動,省里、市里組織的農業科技下鄉活動,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我們種地時遇到些新問題,弄不懂,也沒人給我們服務,可不就逐漸荒了嘛!”
5.家庭承包責任制雖然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人均僅為一畝多地,無淪怎樣精耕細作,整體經濟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強調:“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土地流轉不得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011年7月,Z市齊陵街道太平村村民與村集體簽署了土地流轉轉協議,1611.9畝耕地流轉到村集體,交由該村村民王永耕種。根據協議,流轉的土地統一種植,人均可分得小麥800斤,如有盈利可參與分紅。王永一個人種了一個村子的地,可當說起種糧的體會時,他卻滿腹苦水,異常激動,二土地流轉的分配方案并未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人多地少的農戶表示支持,部分人少地多的農戶卻并不贊成。根據粗略統計,這兩年王永種地的投入已有四五百萬元。“地是由自己種,可土地承包權是別人的,種地投入了這么多錢,無法到銀行
進行抵押,換不來銀行一分錢的貸款。”2012年一場暴風雨,村里小麥倒伏,致使王永損失了幾十萬元,可保險公司最終只賠償了2萬元。王永坦言,目前種糧的農民可以獲得的資金支持,有每畝125元的糧食直補和每畝230元的種糧大戶補貼兩種,如果風調雨順,包地種糧應該是有利潤的,但要想收回最初打井,修渠、買農機的數百萬投入,則要10年以上的時間。而且,盡管簽署了流轉協議,種糧大戶仍有可能面臨政府征地、村民毀約等風險。
在河南省W縣,提高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無人不曉。2006年9月,該縣馬宣寨村32戶農民發起成立了綠色稻米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綠色稻米商標,注冊資金達到1000萬元,擁有成員226戶,流轉土地面積也由當初的1700余畝發展到涵蓋周邊縣市的6萬余畝。近日,記者來到馬宣寨村,一探究竟。接受采訪的村民孫某說:“以前村里人種稻都是單打獨斗,現在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比以前好多了。啥時種、咋種、咋管、咋收、咋賣,都不用以前那樣操心,大伙跟著合作社一起干就行。”
Y鄉青山環繞,綠水長流,但是,農業生產落后,農民增收困難。作為工商企業租賃農地經營的試點,2008年起,央企H集團聯手當地政府成立了專業合作社。2011年作作社以500畝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與H集諸旗下的五豐農業開發公司聯合成立希望農莊。土地流轉之后、農戶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合作社股東,還能成為希望農莊的員工。有人算了一筆賬:“現在農戶收入有三大塊地,土地租金、股東分紅和勞動工資。土地流轉之前,這里平均每戶3.8畝土地,能收3.1萬元左右,現在把地交給五豐經營了,如果兩個勞動力到農莊工作,三項收入加起來最少能收4.2萬元。”
6.“扁豆姑娘”小王是1986年出生的農家女。2008年,她從復旦大學畢業,進入上海銀行工作,但她內心難舍對農民的那價深厚感情。2010年7月,她辭職回家種青扁豆,擔任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這幾年,小王將先進的管理方法引入合作社,開設了規范高效的農資配送、農產品結算中心、農產品檢測室等服務窗口;與復旦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青扁豆與高產水稻。優質草莓等輪作、套作技術,培育出了“紅剛三代”青扁豆新品種。生產管理之外,她還注重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紅剛”青扁豆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上海市著名商標。2011年,青扁豆總產值達3.18億元。合作社被授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合作社里的種植戶們的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個個喜上眉梢,說種植青扁豆就像開了個“小銀行”。
小唐是個自小在城里長大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在城里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小唐這個年輕人敢想敢干,他敏銳地發現農村大有發展,心想:“農民到城里去當工人,城里人咋就不能到農村去做農民呢?”2007年,他辭職到文登村承包了200多畝低效林,創建了“木魚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艱苦不懈的努力,現已取得成效:經濟林木種植200余畝,成林按樹20000多株,油桐40000多株;修建豬舍3000多平米,一年新出生的豬有3000多頭;修建魚塘8畝,年產魚上萬斤。“豬糞用于發酵生成沼氣,部分還可以用于樹木施肥、喂魚,形成了‘豬-沼-林’的綠色生態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小唐說,“我剛來時當地群眾也給了我很大的支持,現在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回報,教給大家技術,帶動大家一起致富,讓鄉親們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日子,使農民成為讓人羨慕、受人尊重的職業。”
有專家指出,過去,“農民”不僅意味著他的職業是務農,更多的還是一種社會等級、一種身份、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社會組織方式、一種文化乃至一種心理狀態。現在,“農民”應當回歸其本來的職業屬性和意義--即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民”更應該是一種職業,就像醫生、教師、工程師這些職業一樣,被平等對待。現在,理應將農民從社會成員階層轉為經濟產業職業,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同時強調,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也應是一個欣欣繁榮的社區,應該擁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種植大戶、專業在戶、養殖大戶、農民經紀人、農業企業家等新型的職業農民。
2017河北政法干警申論模擬試題作答要求
一、“給定材料1”反映了我國農業科技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請你對這些問題進行概括。(2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300字。
二、Z市擬出臺扶持種植大戶的政策。邀請王永參加有關調研座談會。請你根據“給定材料5”介紹王永的情況。為他草擬一份會上的發言提綱。(30分)
要求:(1)定位準確,有針對性;(2)內容全面,層次清晰;(3)意見建議具體可行;(4)不超過400字。
三、“給定資料3”中提到“什么時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營業?”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給定資料、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3)預言流暢,800-1000字。
2017河北政法干警申論模擬試題答案
一、“給定資料1”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請你對這些問題進行概括。(2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300字。
【解題思路】
本題是一道歸納概括題,需要考生概括“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依題目要求,閱讀材料的重點在涉及“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的這幾個自然段中。作答時,要特別注意“全面、準確”的要求。
在提到“我國農業科研”的自然段中,分別提到了“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低于同期全國的科研投資強度”,同時列舉了“國際平均水平”、“發達國家一般水平”以及“國家級農業科研院所項目的穩定支持經費僅為20﹪~30﹪”,這就說明,我國的農業科研經費資金投入少。接下來,又提到的“骨感科研人員爭項目、攪活干、應付各類檢查等,直接從事研究的時間比以前減少了23﹪”、“科研人員流出率為職工總數的3﹪~5﹪”這說明我國的農業科研領域存在著人員流出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材料更是大膽地提出了“國家部委、科研單位、項目實施組織之間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課題重復,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難以確保農業科研項目的連續性”,這說明我國現存的體制機制,制約了我國農業科研的快速發展。
在涉及“基層農技推廣”的幾個段落中,分別提到了農技站普遍“三無”:無辦公室、外出車輛、無儀器設備、無工作經費,這表明:我國基層的農技推廣在“物”上的匱乏。緊接著,材料又提出了“人”的問題:如推廣人員減少,年輕人比例過低,后繼乏人等問題。一些人雖然經過培訓,但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差,等等。
根據“有條理”的作答要求,作答結構可以采用“總—分”式,在總句中概括問題,在分句中具體闡述,具體闡述的內容可以是問題的原因、問題的表現、問題的后果,等等。注意作答字數保持在300字以內。
【參考答案】
>>>下一頁更多“2017河北政法干警申論模擬試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