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理解句子的含義談談自己讀句子的體會——字面+中心+生活所謂“字面+中心+生活實際”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釋句中的關鍵詞語,連詞成句;聯系文章前后的內容來解釋句子,聯系文章中心來理解句意,最后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說明一個道理,希望與我們達到共鳴,我們要聯系自己的生活,來談體會。
二、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寫人是為了表達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自己讀文章的時候用幾個詞語通俗的表達一下,提醒自己這幾點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能忘記寫。
2、寫景的文章多半是表達自己的情感,對祖國,對家鄉……的愛或者懷念。
3、寫事情的文章,主要表達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讀時要多想幾點,盡量考慮周全,從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問題。
4、詩歌閱讀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誰抒情,根據不同的對象抒發什么樣的情感,表達要清楚。
5、說明的閱讀多半是提醒我們該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慮多一些。
6、寓言、童話多半是說明一個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領悟。
三、回答問答題的方法
1、回答“為什么”的題型:
寫清楚因為……所以……,這是答題的習慣。因為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文章內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慮兩點以上,或者記住文中有幾個人物就從每個人物身上找要點。
2、回答“從哪里看出來……”的題型:
首先找到問答中的關鍵詞語,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間勾畫出來,再在這個關鍵詞語的前后找語句回答,跟著記住一定要先把語句抄下來,最后寫自己的理解。
四、概括段意(內容)的方法
1、組合法:將每一段(層)的意思疊加起來,就是這一段的意思。用誰干什么的語句來表達。
2、摘抄法:找到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總起句或者總結句來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幫助你進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詞和文章的中心詞掛鉤,用拓展法來概括即可。
五、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瞻前顧后
所謂“瞻前顧后”具體是指聯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確詞義,在具體語境中揣摩詞義的變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其實解釋詞語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義詞;抓住關鍵詞解釋等,在基礎部分復習時大家一定會注意的。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
表現手法: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特別注意:看注解,看題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②賞析詩句時注意用詞的巧妙、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見8種修辭)。
③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
⑤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要敢于大膽使用。
高考語文各種答題技巧明確六個步驟
一般來說我們常用讀(圈點勾畫)、審(題干、選項)、找(篩選信息)、比(干擾項)、排、選六步法來進行解題。
(一)讀(圈點勾畫)——讀原文,讀題干,讀題肢。
讀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讀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準確地篩選信息,找出正確答案,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劃讀原文找“概念”,將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標示出來——
1.重點闡述的名詞術語。
2.重要問題及概念前后的修飾語、限制語以及有指代意義的詞語。
3.關聯詞
4.中心句、要點句及聯結句。
5.特殊句(判斷句或有判斷意義的句子;雙重否定句;疑問句等)
(二)審(題干、選項)
這一步是審題,要求劃讀題干找方向(題目要求、提示):
1.題目要求是什么:正確還是不正確的項。找正確項,須用排除法;找錯誤項,運用重點突破法;
2.提示方面:題干中有些詞語經常出現,分為三類:
a.“解釋”“理解”——表明命題者在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錯因應注意“內容方面”和“程度差異”;
b.“推測”“分析”——考查對文章延伸意義的理解,錯因常在“程度差異”與“邏輯錯誤”;
c.“原因”“證據”——考查對文章邏輯關系的理解,錯因與b類同。
(三)找(篩選信息)
這一步要求對讀題目,找區位,找差別,找錯因,找答案。
1.找區位,審題干。即閱讀每一選項,并從原文中找到相對應的區位。
2.找差別,包括內查語意與外查關系。
內查語意。對照原文,精讀相應文字,查找區位的相關敘述與選項有沒有意思上的差別,尤其是一些細微的差別,如程度、范圍、角度、先后順序等。
外查關系。查找時,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話題關系——與前后文是否屬于同一話題;邏輯關系——在邏輯上與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錯因
社科文命題陷阱,主要集中在選擇題錯誤選項的設置上,一般為十種陷阱:
(1)偷梁換柱。偷梁換柱也可稱為偷換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結果在選項中變成了乙結果,導致表述不當,它是就結果而言的。
(2)張冠李戴。所謂張冠李戴,是選項把原文中對象為a的概念說成是b,從而導致對象不當。
(3)以偏賅全。以偏賅全是就概念數量范圍而言的,命題人往往改變原文中數量表述的范圍,將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體,以達到干擾考生的目的。
(4)是非顛倒。選項中的內容故意對原文的信息進行反說,原文是肯定的,在選項中變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選項中反而變成了肯定。
(5)強加因果。所謂強加因果,就是選項中把原文沒有因果關系的信息說成是有因果關系,導致邏輯不當。
(6)超前判斷。一是弄錯時態:如將“將來如此”說成了“已經如此”,二是模糊現實,往往是在“必然如此”還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無中生有。是指選項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命題者純靠主觀臆斷來迷惑考生。
(8)瞞天過海,是指命題人故意遺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瞞過考生的眼睛達到干擾的目的。
(9)答非所問,指選項故意與所問的問題不一致,造成驢唇不對馬嘴,以干擾考生。
(10)喧賓奪主。所謂“喧賓奪主”是指選項中所列的內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據,但只有一個是闡釋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項雖不算錯,但都是次要原因,這樣放在一起干擾考生,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
(四)比(干擾項)
聯系上下文劃區比照題肢,比照互證鄰里試題的題干、題肢。
(五)排:根據從文中篩選到的信息,對選項進行排除,將錯誤選項逐一排除。
(六)選:選出正確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