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蘇歷史高考真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考試題的命題方式也在與時俱進,高考歷史命題原則的變化促使高中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2017江蘇歷史高考真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2017江蘇歷史高考真題
一、選擇題
1.下圖是南宋宮廷畫家李嵩所作《市擔嬰戲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 ①風俗畫在宋朝得到充分發展
②繪畫表現了活躍的商業活動
③宮廷畫的創作題材十分狹窄
④畫風忽略寫實注重傳情寫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除了明確規定英國國王必須是新教教徒外,還規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權不再屬于國王而屬于議會,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國王不能隨意赦免;國王所作的一切決定和政府命令,必須由政府大臣簽署才能生效。這一法案實現了
①議會控制了國王的繼承權
②議會中貴族勢力被削弱
③議會部分地制約了行政權
④議會對司法權約束增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據不完全統計,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全國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過850個,鎮自治公所超過530個,鄉自治公所在1970個以上。據此可以推論出此時期
A.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會發展趨勢
B.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C.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民主實踐活動
D.國家政府重視地方自治運動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丘吉爾曾經說:“和平是恐怖(編者注:指核武器)生出來的健壯的孩子。”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核武器的產生有利于實現和平
B.脆弱的和平會被核武器打破
C.美蘇核競爭給世界帶來了和平
D.核恐怖平衡維持了和平局面
5.明清時期,北京曾有多次霧霾的記載。明清皇帝極為恐懼,為消除霧霾,曾令文武群臣致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動上蒼,賜下甘霖,這種行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淵源于
A.先秦儒學
B.漢代儒學
C.宋明理學
D.佛教
6.學者黃仁宇曾評價說:“他的學說破壞性強而建設性弱。他沒有能創造一種思想體系去代替正統的教條,原因不在于他缺乏決心和能力,而在于當時的社會不具備接受改造的條件。”他所評價的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贄
7.19世紀后期報刊上諸如《論中西歷之所以不同》、《中西飲食異宜說》、《論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別》一類的文章屢見不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西比較的范圍在逐漸擴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習俗、法律、思想、學術等各個領域。這些現象表明中國知識分子
A.摒棄陳舊腐朽的儒家文化
B.改變中體西用的思想觀念
C.提倡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
D.順應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
8. 在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出現過許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對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論述,不正確的是
A. 分封制既鞏固統治,也蘊含割據因素
B. 郡縣制意味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C.行省制是蒙古族重要的政治制度創新
D.三省六部制明確宰相分工,提高效率
9.民國時期,“自鐵路四通,奇技淫巧畢萃于都市,故近城鎮者習奢華,而山澤則尚樸素,風氣固判然兩截。”上述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 )
A.城鄉思想觀念的截然對立
B.城鄉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
C.城鄉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的發展是社會習俗變革的根源
10.荷蘭東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的6處辦事處組成。到166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5萬名員工與1萬名傭兵的軍隊,股息高達40%。認購股份的熱潮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共釋出650萬荷蘭盾供人認購,僅阿姆斯特丹就認購了一半的股份。根據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商業資本是推動荷蘭殖民擴張的主要動力
B.荷蘭的工業發達,基礎雄厚
C.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貿易公司
D.荷蘭壟斷了當時的世界貿易
11.明清時期中國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商人群體是( )
A、粵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晉商
C、閩商和粵商 D、臺商和港商
12.太平天國前期頒布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這種雙重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
B.小農經濟的經濟地位決定
C.太平天國領袖們的主觀愿望決定
D.當時緊張的斗爭形勢決定
13.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宜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
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關系
B.蝎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
C.與中共爭奪抗戰的領導權
D.力圖維護專政的局面
14.明初規定,生員須穿玉色衣服,加飾青黑色邊條。明后期江南讀書人則崇尚“婦人紅紫之服”,有人作詩云:“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這一變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學思想的影響
B.專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階層的興起
D.社會風尚的變化
15.閱讀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幾種交通方式的優劣及運輸成本對比表。據此分析正確的是( )
方式 | 純粹運輸成本 | 附加運輸成本 |
陸運 | 很高(道路修建;運載工具結實;動力需求大) | 很高(易于設卡,易被盜搶) |
河運 | 較低(運載工具要求較低;動力需求小于陸地) | 較高(易于設卡,水上搶劫難度較大) |
海運 | 最低(路線選擇空間更大;承載量遠大于其他方式) | 最低(周旋空間大,不易盜搶;設卡點有限) |
A.海運代替陸運和河運是必然趨勢
B.發展海運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
C.新航路的開辟便利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D.確保安全是選擇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
1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批判 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
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17.19世紀后半期列強妄圖把新疆地區從中國版圖分裂出去的主要手段是()
A.直接建立哲得沙爾國 B.扶植阿古柏建立獨立政權
C.通過戰爭打敗清朝軍隊 D.迫使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
18.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載:“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者,乃傳子法之精髓,由傳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傳子者,所以息爭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賢,維護貴族政治
B.約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
C.維護等級關系,強化封建專制
D.強調尊卑有序,穩定社會秩序
19.觀察《世界工業生產相對份額表(1750-1900年)(單位:﹪)》。中西制造業這一時期所占份額變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英國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美國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中國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A.市場需求 B.原料來源 C.生產目的 D.生產方式
20.下表是世界不同類型國家進出口依存度表。據此判斷正確的是()
國家類型 時間 | 高收入國家 | 中等收入國家 | 中低收入國家 | 低收入國家 |
1980年 | 38% | 43% | 42% | 30% |
1996年 | 40% | 52% | 52% | 42% |
A.國際貿易總體發展緩慢 B.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C.各國經濟水平差距縮小 D.區域經濟集團化削弱
21.據統計,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縣有8253戶農民出賣土地39912畝;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賣土地的戶數和畝數,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這一現象
A. 反映了土改進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共加快農業合作化
C.體現了小農經濟的穩固性 D.說明農村城鎮化效果顯著
22.商鞅說:“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農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貧,必削。”這表明商鞅認為( )
A.秦國的經濟政治貧弱,必須實行變法
B.商業在國家經濟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C.只有實行“重農抑商”,國家才能富強
D.社會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23.某大學舉辦了一次學術交流會,列出下列討論課題:狄更斯的文學創作、《人間喜劇》賞析、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之魅力等。據此確定,這次學術交流會的主題是( )
A.異彩紛呈的現代主義B.現實主義文藝的魅力
C.啟蒙運動的學術精品 D.杰出的浪漫主義文學
24.讀下圖,這一農業耕作技術最早出現于
A. 春秋戰國 B. 西漢 C. 唐朝 D. 南宋
25.羅馬帝國時期,活著的皇帝從來不被神化,而總是被看作是一個人,盡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因此如果他隨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規范的話,一旦作出決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這表明羅馬帝國時期( )
A.皇權受到法律制約B.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公民反對宗教迷信 D.皇權神圣不可侵犯
26.下圖是當今世界跨國公司分布示意圖,以下對該圖的解說正確的是( )
A.世界貿易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B.全球化的滲透范圍日益擴大
C.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初步建立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7.自康熙經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稱康乾盛世,但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也有現代史學家稱之為“夕陽晚照,落日余輝”。能印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A.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B.成為世界經貿中心
C.官方推行“攤丁入畝” D.農業經濟占據主導
28.不同的經濟模式折射出不同經濟學派的經濟學說。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始終存在著兩大相互對立的經濟學說——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他們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B.對國家干預經濟看法一致
C.對市場調節作用看法一致D.都始終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
29.“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等則朝廷亂。”這表明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
A.確立嫡長子的最高地位
B.保證貴族血統的純正
C.防止內部紛爭,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D.確保宗族內部穩定
30.考古工作者在某庭院墻壁上發現一太平天國時期的宣傳標語:“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漢口(現湖北武漢)胡兒(指滿洲貴族)呆如寒雞。”依據所學知識判斷,這一標語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金田起義B.天京突圍
C.奪路西征 D.揮師北伐
二、綜合題
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我們這樣遼闊的國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個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樣一個權力得到適當分配和調節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將會從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護者。……我懷著歡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實現的退休之后,能與同胞們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溫暖……
——華盛頓《告別詞》(1796年9月)
材料二 “乃孫黃放棄責任,一讓總統,一讓留守,博成功身退之虛名,致令政變頻乖,擾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謂非一大恨事也”(但孫中山)“欲挽官僚竊權怙勢之積習,準身作則,專為公家謀幸福,不為一己便私圖。……手段雖劣,其胸襟氣概,固自高出尋常萬萬也。”
——譚人鳳《石叟牌詞》(寫于“二次革命”失敗后)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是如何做到“權力得到適當分配和調節的”?
(2)根據材料一、二,說明華盛頓和孫中山的辭職對本國歷史產生的影響。
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佐行賈以行兵,兵賈相資,遂雄。
——《海國圖志》
材料二 1898年,《孔子改制考》問世,對當時思想界震動很大,被梁啟超形容為“火山噴發”。這一著作打著孔子的旗號宣揚維新變法理論,還借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君主立憲制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
——人民版《歷史必修三》
材料三 一、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二、建設共和政府,三、土地國有……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代替舊政府,……把過時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各自的思想主張。
(2)同是向西方學習,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國體、政體角度回答)
2017江蘇歷史高考真題答案
ACCDB DDDBA BBDDC CBDDB BBBCA BDADC
31.
(1)實行三權分立;實行聯邦制。
(2)華盛頓:保障了美國民主制度的健康發展。
孫中山:改變了打天下就要一定坐天下的傳統惡習(或竊權怙勢),但是卻導致了軍閥割據局面的出現。
32.
(1)材料一:“師夷長技以制夷”。(2分) 材料三:三民主義。
(2)共同點:主張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國家(或答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同點: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革命派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江蘇英語高考試題及答案解析
2.2017江蘇高考英語真題及答案
3.江蘇英語2017高考真題解析
4.2017年歷史高考真題
5.2017江蘇高考英語試題及答案